close

天仁茗茶-李瑞河  

     

成功商人
  他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十多年前從臺灣到漳浦創業,如今是“天仁”、“天福”兩大集團的總裁;他也是一個熱心的臺灣宗親,從林洋港到連戰到江丙坤,許多臺灣同胞的尋根之路都曾得到他的幫助;他還是一位奔走兩岸的茶文化使者,由種茶、賣茶到培養茶業人才,始終不忘弘揚茶文化,如今他的願望是在閩南辦一所茶文化的“黃埔軍校”。


  對臺商天福集團總裁李瑞河來說,一生引為自豪的是,在祖國大陸創業十年間,成功創辦了天福集團,並在全國各省、市和自治區設有門市部四百多家,有了“兩岸茶王”之譽。他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祖國大陸商機無限。


失敗
  李瑞河在商潮沖浪已經有二十余年的歷史,他有“過五關、斬六將”的勇氣,但也有“走麥城”的經歷。一九九0年,因臺灣發生股市崩盤,天仁證券陷入財務危機,他辛苦三十多年搭建的高樓,一下子夷為平地。於是,他變賣了家產,處理掉他在天仁茗茶近三成股權,以及其他關系企業持股,還完所有債務,並辭去天仁茗茶董事長,交給堂弟李勝治。
  

    在仿惶無助的時刻,李瑞河看到許多臺商投資祖國大陸重獲生機,於是決定到祖國大陸投石問路。一九九三年,他拿著一百多位親友湊的五千萬元新臺幣赴祖國大陸投資。原本他計劃在十年內在大陸開設一百家連鎖店,想不到五年就達到了目標,事業如日中天,再攀巔峰。為此,他近年陸續買回臺灣天仁百分之二十五的股權,成為最大的股東。目前,天仁公司在海內外有門市部一百十四家,天福有門市部四百家,天福、天仁穩坐兩岸茶葉龍頭位置。為此,他被稱為“兩岸茶王”。

把吃苦當吃補

  李瑞河出身於茶農世家,從小就與祖母等勞作於茶園間。年幼時每逢采茶季節,他就為采茶的父親和叔叔伯伯們送茶水,當他搖搖晃晃地走近茶園時他總會吆喝起來:“大家來吃茶喔!”

  “我們當時的吃茶其實是喝茶梗泡的‘排骨茶’。”李瑞河回憶說,“當時種茶的人多,買茶的人少,我們家跟一般農民一樣都很窮,甚至一家人舍不得喝茶葉泡的茶,那些都留著賣,這正是所謂‘燒瓷的吃缺碗’。”

  令他印象更深的是,有一次一位茶商到他家收購茶葉,當時天快黑了,正好是晚餐時間,眼看著茶商舉棋不定,李瑞河的母親就把客人留下,並且含淚宰殺了一只一直留下來下蛋的老母雞。茶商酒足飯飽之後,才向李家收購400斤茶葉。茶農的賣茶難,母親的揮淚殺雞畫面,李瑞河歷歷在目。

  長大後,李家為了生計棄農從商,舉家搬遷,開起了一家小茶店。李瑞河作為長子承擔起家庭經濟重任跑起業務,用一部腳踏車跑遍高雄、臺南等地。每到一個陌生的村莊,李瑞河都會“入門看人意,入山看山勢,見農說農話”。有時候看到主人家里小孩在做功課,他會關心一下書念得怎樣,小孩有不懂的地方,他還會順便拿起紙筆指導一下。“我反對強勢推銷,在賣東西給別人之前,要先學會關心別人。”李瑞河說。

  慢慢地,李瑞河以自己的勤勞和誠懇打開當地市場。當然,商場如戰場,隨著市場的開拓,李瑞河觸及了一些同行的利益,甚至受到威脅“再去找他們,有你好看的”。對此,李瑞河的父親一直教導他以和為貴。

  21歲那年,李瑞河入伍,部隊生涯又給李瑞河上了一課,最苦的時候21天沒洗澡。但他把吃苦當作進補,把“被管理”當作是“學習管理別人”,他說“差使別人之前,要先學會差使自己”。

經驗篇
  成功是小優點的累積,失敗是小缺點的疏忽

  茶是古老的產業,在現代一度成為夕陽產業。許多茶農、茶商都虧本。而李瑞河卻逆流而上,敢於在逆市中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一半憑借他40年摸索出的茶葉經營理念,一半則得益於他對市場的準確把握。天福集團采取老行業、新經營的方法經營茶葉。李瑞河認為現代茶葉產品最大的特色是突破傳統茶莊的茶葉販賣方式,打出自己的品牌,並將產品給以精致化的分級包裝,以利營銷。天福的經營理念更是以人性經緯天下,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讓每位員工都對公司充滿信心。

  李瑞河經營的天福集團品牌理念很大程度上是靠規範化管理創出來的。他常教導員工, “成功是小優點的積累,失敗是小缺點的疏忽”。經營品牌不同於幹個體,產品質量和服務品質都需要非常講究。天福的茶葉全都是當年茶,絕不攙雜舊茶。店內五金筒的陳列、品茗桌的擺設、茶壺嘴的朝向都有一定之規。茶針斷了、茶盅邊沿有缺口都不能繼續使用。同時,李瑞河還非常註重培養員工的個人氣質。在茶莊內經常舉辦“傳統文化講習班”,聘請老師給員工講授“三字經”、“弟子規”。走進天福隨時可以看到一張張自然微笑的臉龐,聽到“早上好”、“歡迎光臨”等禮貌用語。李瑞河認為茶是最有文化的飲料,是文明的象征,天福茶店要帶領每一位顧客充分體驗這種茶文化。

(更多詳細資訊http://baike.baidu.com/view/1013373.htm)

arrow
arrow

    Buwag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